关于庭询是不是开庭的知识点,成都头条网将为你整理了下面这些知识。
庭询是不是开庭?详细回答
庭询和开庭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。据中国法律规定,开庭是指法院依法在指定的地点、时间和程序下,对诉讼案件立案后进行的正式审判程序的一种开始方式。而庭询则是审判程序中的一个环节,是指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,召集相关当事人和证人到庭,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提问、听取陈述和答辩的一种程序。
庭询并不一定要在庭审开庭后进行。事实上,庭询可以在开庭前、中、后进行,也可以不安排庭审开庭,仅安排庭询环节。具体安排由法院根据案件特点和需要灵活确定。
庭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查明案件的真相,弥补证据不足的情况。在庭询中,法院一般会就案件争议焦点、争议事项或当事人的陈述、答辩等重点问题进行询问,以进一步了解案件相关情况,明确事实关系,助于检验从书面材料或被控方的口供和证书中引申出来的证据。庭询对证人或当事人提出有利于案件审理的问题,可进一步帮助法院查明事实,判断案件责任和量刑等问题。
需要注意的是,庭询过程与开庭程序一样,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,如采取宣誓制度、严格讲话顺序、保证宣告权利、履行辩护权利等等。因此,在庭询过程中,当事人、证人和律师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,不得干扰、阻挠或擅自离庭等,否则可能会导致程序无效,影响案件审理公正性和准确性。
总之,庭询与开庭都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。开庭是法院正式召集各方出席庭审开始审判的方式,而庭询则是在开庭前、中、后进行的一种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状况深入了解的程序。这两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,可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和司法审判的准确性。同时,各方当事人在参与庭询和开庭程序时,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,以保证这一程序的正常进行和结果的可信度。